评价和看待一个人是不是成功,不应以静止而是动态的见地,不应单向视觉而应多个维度。现实日常,研究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,长期在家啃老的事情并不鲜见,一些研究生选择做保安也并不是孤例。
“保安考取研究生”只能说明他在工作之余,依旧维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,并选择了与其他人不一样的路,但并非说他就是成功者而别的人都“碌碌无为”。
“保安考上研究生”只不过海量生活选项中的一种,并非每一个人都需要历程的路径。保安考上研究生不值得炒作,而研究生当保安也不必大惊小怪。成熟而理性的社会,不是“标签化存活”和“符号化定位”,而是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选择,把每一个人都平等地看待,对每种职业都持以平等的视角。不然,那些所谓的励志,就会成为悖论并因之带来伤害。
赖宁式的见义勇为非常有视觉冲击和宣传成效,可惜其与未成年保护相背离,与人性化的原则更是格格不入;患癌的公职职员带病坚持上班的确非常感人,事迹也可谓先进,然而却与“要身体健康”的基本原则不符,缺少人道关怀和规范悲悯。“保安考取研究生”确实非常励志和煽情,可惜却隐藏着身份和职业歧视,直接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,高低贵贱每个层次。结果保安考上研究生成励志范例,而大学生当杀猪匠成了一种反面典型。
然而,北大高材生由于杀猪而成功,才叫人重新发现,其实职业没贵贱,只有做与不做,身份也没差别,只有愿与不愿。当保安也好,考上研究生也罢,都不过是生活的一种暂时状况,而不是成功的唯一标记,更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历程的轨迹,不然“大学生薪资不如搬运工”的纠结就很难消除,所有职业和身份歧视就会根深蒂固。
建言
穿着保安制服、瘦小的个子,戴着一副黑框眼镜,九零后的苗仁杰此前一直是北师大的保安。这个学期,苗仁杰脱去保安制服,成为该校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小学一年级研究生,他也是该校第一个正式考上本校研究生的保安。